日漸風靡的“云健身”已進入尋常百姓家,“互聯網+健身”的發展正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國務院辦公廳日前發布的《關于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發展群眾體育的意見》(下文簡稱《意見》)提出,將推進“互聯網+健身”,開發國家社區體育活動管理服務系統,打造“全國社區運動會”品牌。
“云健身”廣受熱捧
防疫期間,居家健身、宅家運動成為新時尚。讓健身鏈接“云”、擁抱“云”,是不少健身企業和體育從業者的選擇。越來越多的運動愛好者選擇“云端”健身方式,“互聯網+健身”迎來快速發展。
根據健身軟件Keep的數據顯示,防疫期間用戶運動時長平均每次36.2分鐘,比2019年將近翻了一番。除了健身類軟件用戶暴漲之外,不少健身機構也借機推出線上服務。健身教練在直播平臺當起了“網紅”,很多退役和現役體育明星也登上“云端”,錄制視頻指導大眾健身。
隨著“云健身”領域的需求增加,越來越多的“新玩家”也開始涌入這一領域。一些體育媒體平臺、綜合視頻平臺利用各自優勢進行資源布局,通過與健身機構、媒體、體育管理部門的合作,推出一系列健身節目和資源,介入泛體育市場,開拓新的商業機會。
各地也在積極探索線上線下融合的健身新模式。福建廈門的居家健身線上運動會吸引不少市民參與;青海推出線上居家健身活動,涌現出一批積極引領健身時尚的“推廣帶頭人”“健身達人”;山東青島城陽區首創的“陽臺馬拉松”和“家庭趣味運動會”受到居民熱捧。日前,浙江省開展的城鄉居民居家健身狀況調研顯示,防疫期間,該省有81.54%的居民進行了健身活動,其中82.5%的居民認可居家健身的必要性。
業內人士認為,防疫期間的“云健身”給全民健身帶來了多重好處,“互聯網+健身”的火熱將帶動體育消費增長、驅動體育產業發展。
在線健身成趨勢
事實上,隨著互聯網技術迅速發展、居民健身意識增強,“互聯網+健身”的新形態近年來一直處于高速發展。
智研咨詢發布的報告顯示,中國人運動健身的方式正逐漸由無工具健身擴展至“線上+線下”相結合,在線運動健身客戶數量從2014年的1040萬人暴增到2018年的1.26億人。業內人士預計,經過防疫期間的考驗,在線健身有望在未來繼續保持高速發展。
在建設健康中國的背景下,公眾對運動健身越來越重視。在家運動的云健身方式能否成為一種常態延續下去?
業內人士表示,疫情過后,大眾健身會趨向正常化,戶外、場館健身依然會是主流,但這并不意味著“云健身”會消失。疫情加速體育健身休閑產業的互聯網基因植入,基于線下場景的健身休閑產業將加強線上教育和培訓,實現多元化的經營模式。
武漢體育學院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張德勝建議,體育、教育、衛健等部門與“互聯網+健身”平臺合作,盡快建立家庭體育與家庭健康指導體系,為每一個家庭建立“體育運動與健康促進”數據庫,為家庭成員的科學健身提供多元化的精準指導,并鼓勵相關產業部門研發適應市場需求的健身產品。
社區體育更智慧
對于“互聯網+健身”的發展,《意見》側重于從社區體育的角度,強調互聯網平臺的助推作用。
《意見》提出,依托現有平臺和資源,委托專業機構開發基于PC端、移動端和第三方平臺的國家社區體育活動管理服務系統,集成全國公共健身設施布局、科學健身知識、社會體育指導員情況等內容,實現健身設施查詢預訂、社會體育指導員咨詢、體育培訓報名等功能。
與此同時,這一系統還將作為“全國社區運動會”的總服務保障平臺。依托該平臺,運用市場化方式打造“全國社區運動會”品牌,鼓勵各地正在開展或擬開展的線上、線下社區賽事活動自愿加入平臺,為相關活動提供組織管理、人才技術等方面的支撐。
“建立國家社區體育活動管理服務系統,推進‘互聯網+健身’數字平臺建設,實際上是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智能化、信息化、數字化水平。”首都體育學院校長鐘秉樞表示,社區體育活動平臺對未來國家社區建設,包括社區安全服務保障等其他各方面的工作,建立了一個非常強大的網絡,為未來社區的整體建設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防疫期間,借助于5G、大數據等技術,線上與線下的健身活動正在打通。全國多地已推出“健身地圖”“健身一碼通”等線上公共服務平臺,用戶只需使用手機,就可實現體育場館預訂、體育消費券領用、賽事培訓報名、健身地圖導覽等各類健身需求。
而在全國范圍內,由國家體育總局信息中心、科研所組織國體智慧體育技術創新中心開發的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中,已集納上萬個體育設施的開放服務信息,其中包括中央財政資金補助的1000多個大型公共體育場館信息,具備體育場館免費低收費開放信息公開、場地預訂、賽事活動、賽事直播、體育場館信息化建設咨詢指導等功能模塊。
(責任編輯 :王璐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