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龍蝦、大螃蟹、新鮮生蠔……各種以令人垂涎的美食為主角的網紅探店視頻成為短視頻平臺的吸睛利器,也成了很多網紅餐飲門店的引流方式。但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反映,很多網紅店的實際品質和體驗,與美食博主們拍出來的相距甚遠,眼見不一定為實。
海鮮大餐被“美顏”
“我的天啊,這好吃的也太多了吧,感覺光吃螃蟹就能吃回本兒了!”在抖音平臺上,主打美食探店的網紅在視頻里連連贊嘆。在她的視頻中,螃蟹、龍蝦、三文魚等海鮮色澤鮮亮、個頭大,且餐臺供應充足,甚至全程一直有服務員在旁邊幫忙煮海鮮和上菜。不少消費者沖著視頻里的誘人海鮮到店消費,但真正體驗后卻反映,視頻里的海鮮像是經過了“美顏”——店里的海鮮個頭根本沒有那么大,大部分都是帶著冰碴兒的冷凍海鮮,肉質也算不上新鮮。店里的工作人員也大都手忙腳亂地在清理,根本不會一直陪在餐桌旁提供服務,讓不少看視頻而來的消費者大呼“上當”。還有消費者反映,漂亮的大龍蝦還真和視頻里一模一樣,但其實是餐臺上的模型,實際吃的根本不是那些。
營銷號比廣告坑人
記者在隨后的采訪中注意到,除了對美食和服務進行美化和夸大,很多以美食博主自居的營銷號在給餐廳引流的同時,還把消費者帶進了更大的消費陷阱。不久前,曾經被多個美食網紅以美食探店模式介紹過的某高端海鮮自助餐廳,陸續關閉了自己在天津的店面,導致仍有充值金額未使用的消費者權益受損。“充值卡里面還有好幾千元錢退不出來,撥打商家電話就說讓等著。”在該店南開分店的門口,一位曾經充值數千元的消費者李女士抱怨道。她告訴記者,當時就是在抖音上連續看到幾個推薦的視頻才動了心辦卡,現在出了問題,發美食探店的營銷號卻都不再提起這家店了,給他們留言也不回復。
業內人士提醒消費者,很多打著美食自媒體、美食博主旗號的賬號實際上都是提供包裝、引流等商業推廣服務的營銷號,與傳統的媒體廣告相比,這些營銷號往往通過各種手段逃避正規廣告相關法律法規的約束。消費者受到誤導,也很難借助視頻為憑證為自己維權。記者 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