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中國各中小學陸續迎來新學期,很多地方的家長、學生收到學校的一則提醒:學生原則上不得將個人手機帶入校園。確有需求的,須經家長同意、書面提出申請,但不得帶入課堂。
近視率上升、學業負擔增加、沉迷游戲……近年來,中小學生因過度使用手機而產生的各種問題,引發社會關注。2月初,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要求,學生原則上不得將個人手機帶入校園。隨后,各地教委就落實《通知》進行部署,如中小學設校內統一集中保管學生手機設施設備、教師不得用手機布置作業或要求學生利用手機完成作業等。
進入新學期,糾纏多年的家校“手機大戰”問題終于有了明確的解決辦法。那么,《通知》出臺后,學校該如何有效管理學生使用手機?移動互聯時代,如何引導孩子正確、合理使用手機?
管理手機,各有各的高招
2月22日,是上海市中小學新學期開學第一天。上海市沙田學校學生進校后發現,教室里或門外多了用于存放手機的“養機場”“停機坪”。前者需將手機調至靜音狀態,放入袋中;后者則需關閉手機,放入箱內。
新學期開始前,沙田學校向全體學生發出《加強學生手機管理工作倡議書》,提出學生進校后要將手機關機,交由班級保管員保管,放入指定“養機場”或“停機坪”,放學時再通過管理員將手機取回。其中,小學部設置“養機場”,中學部按年級建了“停機坪”。
該校今年寒假期間開展的調查顯示,學生手機擁有率為44.2%;學生使用手機的主要用途,便于聯系家長的占35%,學習需要的占37.86%。對于學校加強手機管理,85.71%學生和家長表示贊成。八(3)班學生樊文芮說:“自覺的孩子不會在學校偷偷玩手機。由于我家離學校挺遠,手機是掃碼乘車或有突發狀況時用來聯系的工具。”一些學生、家長提出,信息化社會生活中手機不可或缺,關鍵要做到如何精準細致管理。
新學期開始,全國各地中小學紛紛加強手機管理工作。這源于教育部辦公廳2月初印發的《關于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小學生原則上不得將個人手機帶入校園。確有需求的,須經家長同意、書面提出申請,進校后手機應由學校統一保管,禁止帶入課堂。
對于如何解決禁帶手機后的溝通需求,《通知》做了安排:學校應將手機管理納入學校日常管理,提供必要保管裝置,解決學生與家長通話需求等。
隨后,各地教委就落實《通知》精神提出明確要求。比如,北京市教委要求,各中小學設校內統一集中保管學生手機設施設備;江西明確了中小學校教職工的管理職責;陜西禁止學生將個人手機帶入課堂。
怎么管理手機,各學校有自己的高招。
給手機入校“立法”。這些天,華東政法大學附屬中學校長傅松正在忙著修訂該校的手機管理規定。早在2015年,該校學生事務中心在調研、聽證基礎上,制定了《華東政法大學附屬中學校園學生手機使用管理規定》。規定明確了學生在校園內使用手機的時間、地點、禁止行為、申請程序等,對違反規定的情況也有明確罰則。例如,學生在校園使用手機,需填寫申請書,家長簽名同意,班主任批準,年級組備案。傅松表示,學校將根據教育部通知,再次聽取學生、教師、家長等方面的意見建議,并將智能手表等智能電子產品納入本次管理規定修訂中。
幫助學生管好手機。山東、上海等地多所學校設立了手機保管箱。在廣州,各小學僅允許學生帶電話手表入校,并鎖定了使用時段;中學實行走讀學生禁止帶手機入校,住宿學生需要帶手機的,需提前向學校申請報備,入校后手機統一交給老師保管,離校前統一返還學生。
不少學校還通過家校共育,與家長約定學生在校外使用手機的時間和方式。江蘇南京的宋女士有一個孩子正在讀初二。最近,學校要求家長管理孩子在家使用手機的頻率,這讓她有些喜憂參半:“這下跟孩子說這事有了底氣,但孩子在線學習如何解決?假期怎么辦?”
要管控,更要規范管理
手機入校園,該進還是該禁?事實上,這個話題社會上早有討論。
贊成校園禁手機者認為,青少年自控能力尚不足,過度使用手機會產生很多問題。中國青少年宮協會媒介與教育工委會常務副主任張海波將其總結為3個方面,一是部分自控力較差的學生容易沉迷手機,影響視力、耽誤學習,特別是滋生親子矛盾。二是易受不良信息影響,特別是一些短視頻、直播平臺。三是易產生網絡欺凌、詐騙等行為,甚至引發一些惡性事件。
手機沉迷在世界各國學生中也不同程度存在。美國某大學曾對10個國家1000名學生進行了24小時“無媒體”體驗實驗。參與這個項目的大部分學生表示,失去了手機讓他們“坐臥難安”,很多人甚至沒有完成整個項目。目前,意大利、法國、德國、美國、英國、日本等國明令禁止學生將手機帶進校園或者課堂,有的規定在教師和家長的引導下學生才能使用手機,芬蘭則禁止向初三以下學生銷售手機。
對校園禁手機抱有疑慮者則認為,禁了手機,家長和孩子如何溝通?目前網上布置、提交、批改作業十分普遍,孩子不帶手機、不用手機怎么做?一位家長說,學校老師要求家長下載某些作業類App,并在App上給孩子布置線上作業,要求家長監督完成。“有些App查看答題分數或排名還需要充值,是何道理?”
《通知》明確,學校要加強課堂教學和作業管理,不得用手機布置作業或要求學生利用手機完成作業。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手機布置作業雖然方便,但部分地區教育部門和學校忽略了不同年齡段學生對手機的自控能力和線上作業完成效率有差別,不僅加大了部分學生對手機的依賴,也容易加劇家校矛盾。
有人對校方能否規范管理手機持懷疑態度。5名中學生當著幾千名師生的面將自己的手機丟進水桶銷毀、某中學高二學生在課堂上玩手機被退學(后該處分收回)、某中學公開砸毀學生手機……此前一些學校手機管理措施不當的新聞,引發輿論熱議。
《通知》對此提出,學校要通過班團隊會、心理輔導、校規校紀等多種形式加強教育引導,避免簡單粗暴管理行為。
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青少年與社會問題研究室副主任田豐對記者表示,學校等相關部門在落實《通知》精神時要避免懶政,應承擔起應有的教育引導責任,并和家長做好聯動管理,而不是僅使用物理隔絕方法。從長遠看,單純禁止使用手機,也不利于青少年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健康成長。
正確引導,尚需家校合力
移動互聯時代,如何讓學生科學理性對待并合理使用手機,提高學生信息素養和自我管理能力?
專家認為,要徹底解決中小學生手機沉迷問題,需改進單調、刻板的教育教學方式,盡快確立多樣的考核評價標準。
儲朝暉表示,只有教育評價標準多元化,中小學生才能有更多開展戶外活動、親近自然、接觸社會的時間和機會,而不是僅僅依賴手機獲得外界信息,這更有助于增強學生個體的自主性,“役物而不為物所役”。
《通知》強調了家校溝通的重要性。學校要將手機管理的有關要求告知學生家長,講清過度使用手機的危害性和加強管理的必要性。家長應履行教育職責,加強對孩子使用手機的督促管理,形成家校協同育人合力。
田豐表示,教育引導學生合理使用手機的“主陣地”在學校,而不應讓家庭和其他社會機構承擔更多責任。當然,家庭也要承擔應有責任,“但在現有情況下,并不是所有家庭都能夠照顧到其家庭中的未成年人正確使用手機。”
為做好家校共育,教育部指導編寫的《家庭教育指導手冊》(家庭卷、學校卷)于去年12月初發布,書中首次增加了提升孩子媒介素養的內容。
作為該書編寫者之一,張海波認為,家長和學校都要提升媒介素養。一方面,學校在落實《通知》精神時,應針對不同年齡段孩子、城市農村不同地域等情況,采取差異化措施;開展豐富的活動,給孩子提供合適的解壓渠道;優化信息化教學模式,原則上采用紙質作業;同時發揮學校在指導家庭教育中的作用,特別是班主任要跟家長多溝通,并針對學生一些不當使用行為做出具體的教育指引。另一方面,家長自身要做好示范,不能沉迷手機;多跟孩子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促進自覺自律;做好統籌規劃,賦予孩子使用手機的權利時約定手機使用時限等。
“有句格言,越自律才越自由。手機本身不是問題,怎么使用手機才是問題。應通過教育引導,讓孩子提升媒介信息素養和自我管理能力。再面對手機時,他們才能‘拿得起放得下’。”張海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