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項丹平
日前,南京一家面包店因扔掉品相不好和當天未能售出的面包,受到許多網友批評,并被監管部門責令改正。據媒體報道,一些網店或超市以“白菜價”售賣臨期食品,讓不少年輕人趨之若鶩,臨期食品正逐漸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某寶上售賣臨期食品的店鋪已近萬家。
多年來,臨期食品一度讓商家十分棘手、讓消費者避之不及,其命運大多是挨過一段時日直接進垃圾桶。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零食行業總產值規模近3萬億元,再加上大量進口食品,若按照每年1%的庫存沉淀計算,臨期食品的市場規模至少在300億元以上。如果全部報廢,倒掉的不僅是真金白銀,更糟蹋了“汗滴禾下土”的辛勤勞動。
勤儉節約一直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當下全球還有數億人處于溫飽線之下,中國人富起來也還為時不久。“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臨期食品受認可,說明拒絕浪費、倡導節約已逐漸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而且,反食品浪費已經明明白白寫入法律。如果僅因食品“色香味”中的某項指標不佳,將它們銷毀或遺棄,既是一種對消費主義的過度追求,也不符合反食品浪費法的立法精神。臨期食品除了買一贈一、打折銷售等,也不妨借鑒歐美一些國家曾推出的“食物銀行”“慈善超市”等,將臨期食物放在冷藏柜里,讓有需求者免費自取,既物盡其用,也暖了人心。
當然,安全必須是臨期食品的售賣底線,如果發現把過期食品重貼臨期標簽、低價出售等違規現象,監管部門應該從嚴處罰,決不姑息。此外,超市、商場、便利店等涉及食品銷售場所應給臨期食品留出標示醒目的專屬區域,同時打磨服務細節,保障臨期食品的購物體驗。消費者也應理性購買,合理安排食用時間,并按照食品標簽上的要求貯存。總之,臨期食品價格可以打折,但質量不能打折,安全更不能打折。
近年來,反對食品浪費已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同和參與,無論是開展“光盤行動”、打包剩飯剩菜、反對“吃播”糟蹋食物,還是如今臨期食品“破圈”,都是反對浪費、厲行節約的具體體現。臨期食品升溫,就是給“舌尖上的浪費”降溫。一買一賣之間,體現節儉低耗的經營智慧,更折射出趨于理性的消費態度;這不僅是買賣兩者間的雙贏,更是社會發展和資源節約之間的共惠。相信隨著越來越多的臨期食品“變廢為寶”,將會節約更多的公共資源,有助于實踐可持續發展模式和文明綠色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