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關于保溫杯的消息不少——廣東有幼童晃了幾下保溫杯,杯子爆炸了;福建有消費者打開泡著枸杞的保溫杯,杯蓋突然蹦起擊中消費者,導致其眼球破裂;更有自媒體稱,傳統保溫杯泡茶會析出有毒有害物質。這些說法都是真的嗎?
正確使用爆炸可能性很小
其實,“保溫杯爆炸”的前提是保溫杯內的氣體壓力明顯增加。
保溫杯晃動后爆炸是因為消費者先在里面灌了熱水,再蓋緊杯子晃動,導致杯內剩余空氣受熱膨脹,繼而發生爆炸。被炸傷眼睛的消費者則是因為忘了及時飲用并清洗保溫杯。保溫杯里的枸杞存放了10多天,早已發酵變質,產生大量氣體,在杯蓋開啟瞬間涌出,才發生傷人事件。
裝有熱水,尤其是高溫熱水的保溫杯不適合劇烈晃動,否則可能因為杯內空氣壓強增大而增加爆炸風險。與此同理,含有空氣的密封保溫杯也不適合放在高溫環境中——如挨著火鍋、燒烤架等,避免保溫杯被加熱而發生事故。
對于有用保溫杯泡茶習慣的消費者來說,如果不及時清洗,殘留的飲品會因發酵變質產生氣體。枸杞、胖大海、紅棗等都是泡水后容易變質發酵的食材,所以不應長期存放在保溫杯里。此外,也不能用保溫杯攜帶碳酸飲料。
析出有毒物質是夸大其詞
至于部分自媒體說的保溫杯析出有毒物質,屬于夸大其詞。不論是哪種材質,保溫杯都屬于“食品接觸材料及制品”,需要符合對應的生產標準。
簡單來說,我國的食品接觸材料標準體系對有害物質的限量(包括使用中遷出等情況)、使用范圍、限制使用條件等作了明文規定,以保證它們在正常使用時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所以,選購合格的保溫杯,并根據產品標簽或說明書合理使用,不論是喝水、泡茶,還是短時間盛放飲料等,都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需要注意的是,錯誤的使用方式會帶來一定風險,也會縮短保溫杯的使用壽命。例如,將豆漿、牛奶等放在保溫杯內后,這些高蛋白飲品在適宜溫度下極易滋生細菌,長時間放置促使細菌繁殖,飲用后很可能引發腸胃不適。酸性果汁、中藥等長時間與保溫杯內膽接觸,則可能腐蝕保溫杯內膽,縮短其使用壽命,并且有析出金屬的潛在風險。出現以上安全隱患的根源都是不當使用。
日常使用避開三大誤區
就人們通常使用保溫杯的方式來看,最容易遇到的有三大誤區。
誤區一:所有的不銹鋼保溫杯都能用。
市場上最常見的是不銹鋼保溫杯,常見的不銹鋼材料有3種編號,分別是201、304和316。其中201不銹鋼是工業用品材料,錳含量高,耐腐蝕性差。部分不法生產企業會用201不銹鋼生產保溫杯,安全隱患不小,千萬不能用。
304不銹鋼與316不銹鋼都是食品級,其中,316不銹鋼在304不銹鋼的基礎上增加了金屬鉬,具有更好的耐腐蝕性。
誤區二:用保溫杯泡茶。
用保溫杯泡茶最大的風險并不是爆炸,而是影響茶的口感及營養。因為茶葉中含有單寧酸、茶堿、芳香油、多種維生素,通常經高溫沖泡后,自然冷卻,充分激發茶香,也不會破壞維生素。但用保溫杯泡茶,意味著茶葉長時間處在高溫下,維生素被破壞,芳香油揮發,單寧酸、茶堿等浸出,既降低了茶的營養價值,又影響茶葉口感。
誤區三:不及時、全面清潔保溫杯。
保溫杯內膽會因為盛放各種飲品留下茶垢、咖啡垢、果汁等。如果不及時清理,除了衛生隱患外,還會影響保溫效果、使用壽命。
此外,很多消費者會忽略清潔保溫杯杯蓋和吸管。殘留的水漬、飲品漬等在杯蓋縫隙、吸管內積聚,很容易滋生霉菌、細菌,變成保溫杯內部的污染源,影響使用者健康。 本報記者 任翀
(審核:葉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