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微短劇再火,優質內容才是關鍵
【熱點觀察】
“我愛拿手機看那些古風的小短劇,每集幾分鐘,有的一集一個故事,有的有一個主線劇情,可選擇的非常多,讓我覺得通勤時間好像也沒那么長了。”在北京工作的張萌,每天有單程接近兩小時的通勤路程。
這段在路上顛簸著倒換交通工具的時間,她更愿意使用手機觀看一些時長短、節奏快的內容,“尤其是忙了一天以后,實在不想再動腦子,這種劇情簡單明了、主角養眼的小短劇就很適合我。”張萌說。
張萌口中的這類“小短劇”有一個專業的名稱——網絡微短劇。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重點網絡影視劇信息備案系統中明確了其制式標準:單集時長不足10分鐘;具有影視劇節目形態特點和劇情、表演等元素;有相對明確的主題,用較專業的手法攝制的系列網絡原創視聽節目等。在各大短視頻平臺上,從最初簡單的幽默段子,到如今越來越精密的劇本,網絡微短劇的題材已經囊括了校園、都市、推理、職場等多元類別。其更加細分的主題和精致的服化道設計成了短視頻平臺增加用戶黏性的新增長點。除了草根內容生產者,各家短視頻平臺也在自制原創微短劇上不斷投入力量。
目前,處在發展初期的微短劇內容良莠不齊,在帶來大流量的同時,也存在劇情套路化、部分內容低俗化的問題。我們打開手機觀看微短劇究竟是在看什么?專業力量入局對微短劇發展生態會帶來哪些影響?在微短劇迅猛發展的過程中有哪些需要關注的方面?記者對相關業內人士及專家學者進行了采訪。
“爽點”密集,刷起來讓人難以自拔
“每一集都是高潮”“劇情層層翻轉”“刷得停不下來”……說起網絡微短劇,往往離不開這些描述。
“這些短劇省去了那些鋪墊、醞釀的過程,給我的感覺更像是把以往一集幾十分鐘的電視劇中的高潮劇情截取出來。上下班路上并不是我注意力非常集中的時候,但是這種小短劇卻能吸引著我不斷劃著手機屏幕看下去。”張萌說。
近些年,短視頻平臺上一批創意獨特的優質微短劇,在口碑和流量上都取得了較好反響。如《奇妙博物館》《生活對我下手了》《被騙之前說再見》《巨額打賞》等,或主打輕松愉快主題,或用精妙小故事探討人性,或立足現實展開普法教育,盡管有些只能呈現出“五毛特效”的視覺效果,但劇中蘊含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不由得讓人贊嘆。雖然單集時長短,緊湊的劇情依然能吸引用戶一連刷上好幾集。
在文藝評論家胡一峰看來,微短劇受熱捧的背后是網絡環境下受眾需求的集中體現,“網絡環境下的文化生活更追求快、小、新,更強調藝術活動的社交屬性。微短劇情節簡單,內容集中,臺詞設計網絡化,在沖突的快速呈現中制造欣賞快感,符合注意力分散的快節奏生活以及這種生活建構的欣賞心理”。
微短劇既區別于傳統的橫屏影視劇,也與短視頻段子不同。受時間限制,內容創作者自然會大開腦洞做足“包袱”,一些草根博主的非專業性反倒令內容更加“接地氣”。中國電視劇制作產業協會青年工作委員會主任白一驄認為,微短劇是適配短視頻平臺、思維的產品,對應的是在短視頻場景下受眾對故事劇情內容的需求。“雖然快節奏、高密度的情節推進對劇本的敘事能力和人物設定都有了一定要求,但本質上它給出的還是瞬間,不需要起承轉合、明喻暗喻這些,注重直接的結果,這與長視頻的邏輯是完全不同的。”
不少人認為,微短劇的長度和形式都注定它無法進行深厚主題的表達,尤其是越來越多劇選擇了豎屏拍攝播放,場景中人物數量受限制,難以營造出豐富的空間層次感、表現復雜的人物關系。“技術因素尤其值得我們重視,豎屏圖像是為手機而生的,如果有可能,我們都想選擇大一點的屏幕看視頻。所以,拿手機看劇在城市里多是通勤時才會有的行為。不同文化產品滿足用戶不同需求,微短劇能夠滿足用戶需求的一面就足夠了,其他面由其他文化產品來滿足。”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陳陽說。對此,白一驄表示贊同,“不論什么職業和學歷,生活中,人們都需要調劑,微短劇、短視頻其實就是在填補大眾生活的這些空隙”。
用戶對短視頻內容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6月,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達到8.88億,占到了整體網民的87.8%。可以說,近兩年短視頻已經成為人們閑暇時間消費的主要內容形態之一。
“短視頻的野蠻發展期已經過去,用戶對于短視頻內容的喜好,也演進到對內容質量越來越高的要求。”騰訊短視頻社區產品部副總經理李啦判斷。不少業內人士將網絡微短劇看作短視頻平臺從用戶紅利階段過渡到生態深耕階段的“新風口”。
無論是短視頻平臺還是長視頻網站都將目光投向了微短劇,通過平臺分賬、合作定制、用戶付費、直播帶貨等模式加大了對優質短視頻生產的激勵,鼓勵更多內容團隊入局。目前,快手平臺聚合微短劇的“快手小劇場”粉絲已經超過2000萬,截至今年6月底,快手平臺上觀看量破億的短劇已超800部;抖音更是把微短劇稱作“明天的劇集”,將在2021年推出30部以上精品微短劇;微視則陸續推出了主打連續劇情微短劇的“火星小劇”品牌以及微短劇創作扶持計劃“火星計劃”;優酷、愛奇藝、騰訊等長視頻平臺也相繼推出了一系列豎屏微短劇。
“目前微短劇的質量還沒法跟長劇相提并論。除了產品在初期發展階段無法跟成熟產品抗衡外,也與缺乏專業團隊、經費投資有關。”陳陽分析。平臺方的推動,會帶來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也會相應提高行業門檻,一部分草根網紅可能會在平臺孵化下成為“專業選手”,也有一部分普通用戶的內容生產可能因此逐步走向衰落。
相比于傳統網劇,微短劇制作成本低、拍攝周期短、上線快,這也為專業團隊帶來了一種新的“生存方式”。白一驄舉例:“對于行業中的一些小規模團隊、新人團隊來說,他們沒有機會去拍這么大的東西,又不想去拍那種純段子,微短劇可能會是一個很好的契機。”對于長視頻生產者來說,微短劇的形式也可以作為新題材“試水”的方式,“比如我覺得一個題材挺好的,有沒有觀眾看呢?微短劇可以用很小的成本先得到觀眾反饋,測試長劇的可能性”。
在李啦看來,微短劇的可能性是多面化的,“它能讓視頻行業鏈條上各個環節的參與者都看到潛在的巨大機會。我們希望通過搭建一個開放平臺,吸引盡可能多的創作者加入進來,共同推動微短劇生態的構建和發展”。隨著越來越多專業團隊、明星的進入,為提升微短劇制作水平、推動精品產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胡一峰指出,這將強化微短劇的產業屬性,“對此,關鍵是要加強生態治理、行業管理和專業引導”。
突破套路化,避免同質化,追求精品化
“我不管她是你的什么人,在我面前打女人,就是犯了我的禁忌。”“二小姐,您為他丟了半條命,他轉頭娶了別的女人,還有臉送喜帖。”“我就輕輕推了你一下,也沒有用力啊,怎么那么會裝啊!”這些,都是微短劇中出現的臺詞。
“其實你會發現,這些劇情的走向和很多網文的邏輯是一個模式,給人的感覺就像是網文有了‘視頻版’。”張萌坦言,看的多了就會發現在這些高頻“爽點”的劇集背后,套路感十分強。
內容IP影視化是目前各大平臺在進軍微短劇的過程中,最為重視的一個方向,很多制作微短劇的公司紛紛將目光投向網絡文學作品。“網絡文學大多淺顯、通俗,跟微短劇短快的節奏相吻合。并且,網絡文學的讀者很年輕,從用戶角度來看,微短劇選擇網絡文學有其道理。”陳陽認為,微短劇“抱團”網絡文學符合商業邏輯,但如何發現網絡文學中的精品,進而轉化為短視頻,這個過程需要好好打磨。
目前來看,雖然微短劇題材涵蓋了青春、偶像、勵志、愛情、職場、女性等類型,但在表現這些主題時,常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故事套到“逆襲”“霸總”“重生”這些模式上。“微短劇遵從的仍是類型化的模式,這既受網絡文學的慣性影響,也和逐利訴求帶來的‘效仿成功者’路徑有關。搭網絡文學的便車,有利于迅速與受眾建立起友好關系。”胡一峰認為,從長久發展考慮,想要突破套路、留下精品,微短劇必須立足生活,從包括網絡生活在內的現實生活尋找更多素材。
除了套路感強、模式化的劇情,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微短劇中出現了“擦邊球”的內容——在封面、拍攝手法上極具性暗示,對暴力畫面并不避諱,傳遞“以暴制暴”思維、呈現校園霸凌等,用英文字母、錯別字代替敏感詞的方式規避審查,這些內容在底線邊緣試探,令不少網友驚呼“這樣真的可以播嗎?”
2020年8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在“重點網絡影視劇信息備案系統”中增設了網絡微短劇快速登記備案模塊;2020年年底下發的《關于網絡影視劇中微短劇內容審核有關問題的通知》,對普通網絡微短劇、重點網絡微短劇的內容審核辦法提出明確要求,規定網絡微短劇內容審核跟傳統時長網絡影視劇同一標準、同一尺度。根據通知,平臺扶持的重點網絡微短劇需先通過所在地省級廣播電視行政部門審核取得備案號再上線,普通用戶制作的內容由平臺負責審核后自行編號登記播出。
胡一峰建議,在微短劇發展過程中尤其應該注重專業力量的引導作用,“首先要壓實平臺責任,對低俗的內容堅決打擊,凈化短視頻生態。其次是不能放任算法‘暴力執法’,任由其強化某些趣味、偏好,還平臺多元共生的環境,為優秀作品脫穎而出創造條件。尤其應該發揮專業力量的引導作用,加強對微短劇的研究與評論,明確優秀作品的標準,才能做到褒優貶劣,激濁揚清”。
“其實,無論長短,內容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微短劇的劇情食之無味也不會有人單純因為它短就去觀看。”白一驄相信,在未來微短劇領域一定會出現非常優秀的作品,關鍵是找到這種形式與優質內容的銜接點。
(本文網絡微短劇劇照均為視頻截圖)
(本報記者 李笑萌 本報通訊員 崔若凡)